不知不觉天猫双十一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今年的双十一依然延续前几年的购物津贴形式,在淘宝和天猫进入双11主会场,领取购物津贴,提前抢大额优惠券,不过在红包力度上会比过往更大。这个规则不难理解,参加过去年双十一的伙伴都会知道,先付定金为消费者提供优惠,比当天购买更优惠。

但今年最出其不意的大概就是这个双十一合伙人模式了。马云之前就说过未来是新零售的时代,线上消费不会取代线下消费。通过饿了么,飞猪,淘票票,虾米音乐,优酷线上消费,来联合线下商超大润发,居然之家,苏宁等购买商品,给消费者带来足够的优惠。阿里通过让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打通自己的数字经济体。
双11各家玩法
只不过毫无争议的是,无论每年天猫双11使用什么策略,都会引发大量消费者去清空购物车,我们分析了一下背后的原因大概如下:
引发“剁手”的原因
利他行为增加
双十一环境下,消费者的利他性购买需求会增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送礼购买。
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在双十一会进行透支消费,或者买了平时根本不舍得消费的东西,这个时候会因过量购物而产生内疚感。而恰当的利他行为可以减少这种内疚感,所以很多消费者会在双十一增加利他行为——“你看,我又帮我男朋友挑了一件大衣,比我的都要贵呢!”
自制力释放
双十一的消费者们已经压制了很久的购物需求,购物的自制力被消耗殆尽,到了双十一那天,他们会几乎无法抵抗诱惑,进入“自制力释放”的状态。

而人一旦进入自制力释放的状态(往往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压制),就会出现这些状况:
购买一些平时不舍得购买的商品(因为没有自制力了);娱乐需求增加;工作注意力降低。
预期后悔式购买
双十一不断营造易逝感(过了今天就没了)、稀缺感(限量啊限量),会让很多消费者进入“预期后悔”的心理状态。
预期后悔就是指:我做这件事并不是因为我真正想做,而是担心我不做会后悔。
翻译成双十一的话就是:
“我买这些东西,是担心如果我不买,将来错过了就会后悔,将来买会更贵。”
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时间压力之下,消费者决策能力下降,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变少(不会考虑这么多了)淘宝经营策略,所以会更加依赖单一信息做决策,这就很可能会引发从众心理消费。比如双十一有可能吸引我们的并不是物品本身,而是我们对这种潮流的一种盲从,一个人买,我可能不会买,十个人买,我可能还是不会买,但是如果有一百个人,那我至少也得去看看,现在全民都在买,那么我们很可能就去购买。
说了这么多,但其实根本原因还是我们太穷,贫穷使我们冷静,也让我们不甘。
对此次双11的营销活动,以知乎为代表的一些平台大多持以一种负面的评论,不过这并不重要,因为在消费分层的当下,“屌丝经济”仍然在互联网电商占据重要地位,这也是导致拼多多为代表的社交电商快速崛起的原因。

逆流而上的屌丝经济
拼多多在成立仅两年半年度GMV超过1000亿元,rustdata数据显示,拼多多2017年Q3 DAU达5340万,在电商流量中排名第二,超过京东仅次于淘宝。如果说拼团低价成就了今天拼多多,那么收徒返利则成功的将趣头条拱向了新高度。
趣头条上线不足2年,目前DAU已超过1000万,月活超过3000万,其中女性用户占比达65%,此后腾讯领投趣头条Pre-IPO轮融资淘宝经营策略,估值13亿美元,。
另外成立7年的快手发展则更为缓慢,即使在抖音急速增长日活破1亿后,囊括6000余万DAU的快手仍然保持近20%的DAU增幅,由此可见快手和抖音的用户几乎没有太多的交叉。
除了快手和抖音用户交叉度低,趣头条和今日头条重叠度同样很低,据趣头条第三方广告平台数据显示,趣头条用户与今日头条的重叠度只有20%。但趣头条和拼多多用户重叠度达60%。
众所周知,在互联网领域,巨头的势力范围基本已经全面在一、二线城市全面覆盖,一二线也是巨头所倚重的盈利创收的核心区域。但在三四线城市,往往有着某些特定的用户群体是巨头所暂时忽略的,或者它们暂时没有精准覆盖到这部分用户群。
但对于中国互
来源【企业推广】自媒体,更多内容/合作请关注「辉声辉语」公众号,送10G营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