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偶然看了一条广告,真的看哭了。是需要用纸巾偷偷擦眼泪的那种哭。唉,人到中年,确实比较容易瞎感动。
这是来自欧派的春节广告片,片子有个普通得不能在普通的名字:《喊你回家》。如果说,《啥是佩奇》是有点魔幻色彩,还有点戏剧化处理的超现实短片。那《喊你回家》则是纪录片式的写实风,几近白描的镜头语言,和简单到甚至有点老套的故事。它没有台湾温情广告片中——特有的那种升格镜头的刻意渲染、卖力煽情,它平静、内敛、克制…但给我的感动,却是最猛烈的。
不吹不黑,要我说,这应该是目前看到的春节期间情感营销最成功的广告片。什么叫“情感营销”?情感营销,是指能准确链接消费者情感,并产生共鸣进而引发购买行动的营销方式。要想能准确链接消费者的情感,并产生共鸣,广告就需要让消费者看到同类,或者说看到自我。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代入感”。
要想形成强烈的“代入感”,方法论上需要细腻的洞察,执行上需要对细节的一再推敲。我们人类的情感更多的是在于潜意识的层面,我们会在无意中记住或者积累很多细节,或者是一个表情,或者是一句话,当这些与我们潜意识接通时,我们就感觉到我们在内心深处遇到了同类,就止不住很激动,甚至泪流满面。
在这条片中,类似这样能让人产生“代入感链接”的细节画面很多。
比如,一开始男主开完会之后,收到他姐发来的信息:“弟,春节能回来吗?”想起以前,每逢长假我姐也会这样来问我啥时候回去。
这也让我想到了一句房地产广告文案,苏州某个楼盘“归去来”的平面稿。很巧的是,这张稿子画面的感觉,也很像片子里爷爷奶奶住的乡下环境。
离开了家,就开始了回家。 又比如,男主说小孩嚷嚷着要回家,爷爷用一种训责的语气说:“这不也是家嘛?”这让我想起了几年前我给某房地产写过的一句文案:“老人家在哪,老家就在哪”。
再比如,正月初一,男主一家回城里去了,奶奶擦了眼角的泪水说:“就走了!” 那种失落和落寞,让人心疼。
比如,爷爷站在村口张望,看到车子时那个喜出望外的表情。让我想起一句文案:“有人在盼着回家,有人在盼你回家。”
最后,当然是片尾出现的那句点题的文案,那才是催泪大杀器。
父母在 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 此生只剩归途这句话,也让我想起一句房地产广告语:一年回家一次,一生还能见父母几次
这句文案背后有着典型的中国国情背景,有着最精准最狠毒的洞察,它是所有像你我一样离乡务工的人,心中永远的痛。有两个网友对这条片子发表的评论,我觉得说得非常好。
老猫猫:父母的家永远是孩子的家;子女的家从来不是父母的家。在父母眼里,我们永远是孩子,他们的家永远给我们预留了房间,永远有着我们的碗筷和气息。也许,这只是他们自欺欺人,假装好像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过。
leahoooZ:远方变成了现在的家,家却成了现在的远方。
我觉得,情感营销的关键就是:找到目标消费者内心深处的那一块田
来源【企业推广】自媒体,更多内容/合作请关注「辉声辉语」公众号,送10G营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