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推广

Hi, 请登录

三种“技术流”思维,解决当下最难的广告营销课题

三种“技术流”思维,解决当下最难的广告营销课题

当一项新技术出现时,我们常常只把新技术当成替代工具,用技术去提高做事的效率。但其实,新技术带来的不是新工具,而是新思维。

比如,在微博、微信这些社交媒体崛起时,企业开始做社交账号运营,大家觉得这是一种不花钱就能宣传品牌的渠道。后来大家才明白,社交媒体账号不止是个宣传工具,而是用户运营的阵地、是私有的流量池。于是,“私域流量”的理论渐渐普及。

再比如,直播刚兴起时,大家认为直播是一个天然的“互动场”。品牌方植入打赏道具、设计互动活动,绞尽脑汁地在直播间和用户搞互动。但后来大家发现,直播其实是“导购场”。直播间对于品牌的意义,已经从和用户互动,变成了分销渠道和使用说明书。

让我们把视角放回到广告领域。谁都不能否认,广告行业正在被技术革新。算法在取代策略人大脑,AI在觊觎创意人的idea,程序化平台在解放媒介,效果广告正让销售失去用武之地……

但正如我前面说的,技术对广告业的最大冲击不是替代广告人的大脑和双手,而是用一种新思维彻底改造广告业。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三种“技术流”思维,看看广告里的技术流派是如何解决当下的营销难题的。

一、广告是营销的大动脉,还是营销的毛细血管?

在介绍三种“技术流”思维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当下的营销环境和过往有什么不同?

过往的营销环境,是「链条式」的:产品——渠道——媒介——服务。

“技术流”是如何支配广告业的?

一家企业会先生产一款产品,再把产品铺到更多的渠道上,然后在媒体上打广告,卖出货品后开始做售后服务。在这个营销链条里,广告几乎只在第三个环节上发挥作用,各个环节之间是先后发生、互不干涉的。

如果把企业的市场营销比喻成一个人的话,那么广告就是这个人的大动脉,这条动脉的输血能力,决定了这个人的心脏活力。

而现在的营销环境,是「魔方式」的:产品、渠道、媒介、服务,四种角色在相互流转。

“技术流”是如何支配广告业的?

在这个营销魔方里,产品、渠道、媒介、服务互相支撑、互为彼此。这就产生了一种结果:消费者和品牌的每一个接触点,就可以是一个广告,广告变得无处不在。

这个时候,如果把企业的市场营销比喻成一个人的话,那么广告是什么?广告不是动脉,而是这个人全身的毛细血管。当广告成为营销的毛细血管后,外加上数以千计的媒体,我们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广告大爆炸时代。

在这样一个时代做广告,我们不得不面临三个问题:

1.用户的广告耐受力越来越强,用户购买意愿持续走低

如果你买彩票中了100万,我想你会开心到失眠。但如果是巴菲特买彩票中了100万,他老人家会非常淡定,因为他已见过了太多的100万。

现在的用户看广告,就相当于巴菲特中了100万彩票,早已丧失了当初的那种兴奋劲。无论多惊艳的创意,见多了也就无感了。

2.媒体越来越“吃”素材,广告的量产能力越来越重要

随着用户对广告耐受力不断加强,广告的寿命就会越来越短。2前年,一条信息流广告在媒体的衰退期大约在一周,现在这个周期已经缩短为2天。

于是,以前一周产出10条素材就可以了,现在一周要产出30条以上的素材,才能填补媒体的流量黑洞。所以,现在比拼的不是如何产出一条好创意,而是如何产出1万条好创意。

3.从“人找货”到“货找人”,用户需求难以琢磨

以前,广告是迎合用户的需求。而现在的广告,可以创造用户需求。比如,你正在刷小红书,本来没有任何购物目的,但是刷到了一款布朗熊图案的靠枕,被瞬间萌到。于是,激情下单。

这种“情理之中又意料之外”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多。广告如何能挖掘用户的多面需求,成了我们的一大课题。

可以说,这三件事是流量时代最难攻坚的三个广告课题。我们就来看一下,“技术流”是如何解决这三个问题的。

二、思路一——体验前置:广告如何增加用户的行动意愿?

在过往的很多年里,我们想提高顾客的购买意愿,大多是依靠心理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比如,跟风心理——“王菲都在悄悄背的##包”;比如,安全心理——“米其林大厨认证的好味道”。

但不管什么样的方法,都是在广告生产环节上,表达产品的某个卖点,来刺激顾客的购买行为。

营销链路是这样的:广告展示产品——转化行为——体验产品

这种解决方案的问题是,不管广告如何表现,顾客都只是”隔层纱”瞭望产品和服务,他们并不能真的感受到你的好。当技术人员加入广告阵营后,我们有了一种全新的思维路径——「体验前置」。

举几个例子:

1. 场景描述VS场景前置

比如,某短视频平台在拉新时,走的是网赚模式,广告卖点是“刷视频、金币天天领”。但是广告只是描述了用户下载后的利益点。如何领现金?领现金有没有猫腻?用户依然会有这样、那样的顾虑。

三种“技术流”思维,解决当下最难的广告营销课题

但如果能把领红包的场景前置,让用户在下载前就能感受到领红包的氛围和流程,就能打消用户的部分顾虑。

2. 卖点描述VS体验前置

我们再拿消消乐的游戏举例。

正常的消消乐广告,只是在描述用户玩消消乐的游戏体验。广告会说:“这款游戏画面精美、上手简单,是打发时间的不二选择,让你告别每一分钟的无聊!”广告文案描述很准确、也很生动,但用户依然无法感受到玩游戏时的真实乐趣。但如果我们把广告做成这样呢?

三种“技术流”思维,解决当下最难的广告营销课题

服装品牌市场营销手段策略_品牌竞争策略 品牌_品牌策略ppt

这个广告落地页,直接把消消乐的游戏体验“预览”了。

用户不用下载就能体验到消消乐的乐趣,操作两下之后,没玩嗨的用户会果断下载试玩。上面两个案例,是腾讯的互动广告品牌策略ppt,它的基本逻辑是:用技术把产品体验前置,让你在没下载APP的情况下,就能感受到产品魅力。

从现有投放案例来看,这种“技术流”的解决方案,直接把CTR(点击率)和CVR(转化率)提升了50%以上。在部分优秀投放广告中,提升了100%以上。除此之外,用户留存率也有40%左右的提升。

可以说,这种“技术流”玩法,直接改变了营销链路:广告(虚拟)体验产品——转化行为——(真实)体验产品

不要以为「体验前置」的技术逻辑只适合游戏类客户,这种互动广告的想象力还没有被完全释放出来。我们再举几个其他行业的例子:

3. 效果描述VS效果前置

比如,你是一个健身APP 。你的广告一般会向用户传达产品卖点或用户的某个痛点。你的广告文案可能是:“夏天来了,买它!告别小肚腩!”但这种广告只是在描述减脂的效果,它并不能让用户真实感受到减脂后的状态。

我们试试把减脂后的效果前置,我们可以把广告做成一部第一视角的A/B剧。在A剧情里,“你”被同事捏肚子上的肉,不巧被男神瞧见;在B剧情里,你穿着露脐装,被同样的男神偷瞄。

广告会跳出两个选择按钮:

4. 服务承诺VS服务前置

我们再假定你是一个婚恋类APP,正在做用户拉新。一般性的广告会说:“为您提供一对一配对服务。”但如果我们把“服务前置”,可以开发出一个简易的AI问答程序。广告可以是一个模拟对话场景,扮演婚恋顾问的AI,可以针对用户兴趣和自身状况定制初级的服务方案。

上面我分享了四种「体验前置」的广告场景。而且这并不是什么高深的技术,只是用最简单的技术,改变了传统广告的转化逻辑,从而大大提升了用户的行动意愿。这就是我说的第一种技术流思维:将产品或服务的体验预支,为用户带去半真实的体验感,从而加速交易行为。

三、思路二—基因重组:解决广告的规模化量产问题

在今天做广告,广告的量产能力,将决定生意的增长速度。一般思维下,增加广告的生产规模,就是招聘更多的人,找更多的供应商。但是臃肿的团队和水平参差的供应商,可能会把你的增长拉平。

那么,“技术流”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在“技术流”眼中,生产内容和生产手机一样,都是一堆零部件的组装。我们生产手机时,可不是生产一台手机,再生产下一台手机。而是找到所有的零部件,同时组装出成千上万台手机。

同理,我们生产内容时,也应该把内容拆分成更小的颗粒、把内容打散成一组”内容基因”,通过基因的重组,就可以生成批量的广告内容。以一张KV图为例,设计师认为KV图是由文字+图画构成的。但在技术流眼里,一张KV图可能有各式各样的组合方式。

比如,从颜色构成角度,一张KV图是否符合品牌风格,可能是由色点的组合方式决定的;比如,从比例布局角度,一张KV图是否吸引用户点击,可能是由商品、文字、图画之间的相对距离和相对大小决定的;再比如,从内容意义角度,一张KV图是否能带货,可能是由KV图关联的多个内容标签达成的。比如味道、卖点、产地、价格、活动等……

在“技术流”眼里,通过内容的「基因重组」,就可以二次、三次、N次生成数以万计的内容,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在上文提到的互动广告,就已经开始这方面的实践了。广告主把APP内容打散成更小的内容元素,就能生成不同类型的落地页。

比如,前文提到的腾讯互动广告,其实制作原理特别简单。假设你是一款交友类APP,你只需要把APP里的画面截取出来,输入到程序里,就能快速生成一个体验前置的互动广告。

“技术流”是如何支配广告业的?

虽然你不是技术猿,但也能看明白:这种互动广告的制作流程并不复杂,尤其是在平台提供了大量“基建”的情况下,根本不需要技术猿做开发,上传内容元素,就能一键生成。

所以我一直强调,重要的不是技术工具,而是技术思维。这就是我分享的第二种技术流思维:把内容打散成更小的基因组,通过内容基因的重组,生成批量化的广告内容,解决广告的量产问题。

四、思路三——内容架构:解决用户的多面需求

曾有人攻击拼多多,说拼多多的用户就是中国三四线城市里的“羊毛党”,如果拼多多不拓展城市高端人群,它就没有未来。

但黄峥反驳了这种观点。黄峥认为,拼多多吸引的其实是追求高性价比人群,而不是什么低端人群。这群人会买一个爱马仕的包,也会9.9元抢一箱芒果,这跟消费能力没有关系。

黄峥举了自己妈妈

试看结束,如继续查看请付费↓↓↓↓
打赏0.5元才能查看本内容,立即打赏

来源【企业推广】自媒体,更多内容/合作请关注「辉声辉语」公众号,送10G营销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