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供应链的起源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毫不夸张的说,供应链掌握着国家经济的脉络,供应链对国家经济运作水平、经济运行效率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上世纪80年代美国所面对日本企业的竞争压力,美国的“独立打拼”遇上了日本的“团结协作”,结果导向使美国企业不得不开始重视供应链上每一环的合作伙伴。美国的公司往往单打独斗导致其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而日本则不然,依靠巧妙的供应链技术日本公司实现了巧妙地精益优化。
中国经济时报:英国市场调查机构马基特公司在今年年初发布报告指出,中国已经“一跃成为全球供应链的中心”。
中国——是世界工厂也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这正是中国供应链早已具有的优势。
2
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中心的背后,我们走过了三个阶段。
中国供应链的萌芽要追溯到 1984 年前后乡镇企业的出现,但国内真正第一个打造供应链概念的企业是华为。
上世纪90年代,华为面对企业大规模的扩展所带来的低效高成本,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助推,选择导入了供应链管理,并在之后的十几年里将供应链打造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21世纪初,国内的一些大型企业也开始进行转型,横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些相同的棘手问题—营收增长缓慢、成本做不下去、大环境不景气、外来企业的竞争压力等等,使得这些企业抓住了供应链管理这根解决企业效益问题的‘救命稻草’。第一次是农村劳动力的转化。
那年,包产到户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既而催生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出现了第一批乡镇企业。根据公开资料,从 1978 到 1992 年,我国有 1.3 亿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已占农村总从业人数的 30% 左右。
事实上,回顾全球经济发展历程,还从没有国家能做到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培养出如此庞大的、廉价的,且经历过初等技能培训的劳动群体。可以说,正是依托于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得以沉淀了足够丰富的工业劳动力,并形成了制造业的产业基础。
乡镇企业之后,第二波推动则到了上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因为特殊原因,那个阶段中国一度受到了西方国家的联合制裁,外经贸关系被切断。买不到,就只有想办法自给自足。这带来的结果就是产业链的被迫拉长,中国制造业被迫长出了非常长的产业链。
接着,到了 1990 年代末新世纪初。首先是 1997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为了对抗危机,外经贸部在次年出台了相关政策,进一步打破了以往国有企业对进出口权的垄断,使得越来越多的私营企业和科研院所可以从事自营进出口业务。接下来 2001年的另一件大事——中国加入 WTO,让外贸交易的流程得到进一步简化。
连串的推动使得越来越多的资源和资金涌入外贸领域。这带来的变化是,中国生产制造的供应链不仅能做到全球性价比最高、产业链最长,而且为了赚到更多的外汇,就必须满足全世界的消费需求,这也使得中国的产业链在接下来的十年变得又多又好。
中国不仅拥有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中产阶级,与此同时,他们把大量的可支配资源都用在了网上。那时候中国大陆互联网用户的数量正在飞速增长,并且在达到饱和之前,此数字还将持续增长,这就意味着电子商务公司会扩大市场份额,寻求更多客户,从而加大供应链的压力。
3
过去我们是“生产什么就卖什么,卖什么就消费什么”。现在是反过来,是新的拉式供应链,即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卖什么,卖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当前占主导地位的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供应链。
2019年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际级博览会实现578.3亿美元意向成交额;2019年天猫双11全球购物节又以2135亿元人民币的单日成交额创下全球电商记录。
“中国消费”下的全球进口和跨境电商成为拉动全球经贸平衡发展、互利共生的新便车。
以全球化的视野,将供应链系统延伸至整个世界范围。一带一路战略地稳步推进,跨境电商也在快速发展。
中国人口红利优势变弱,企业将生产外包到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生产趋向于本地化,国际产能转移企业淡出市场,供应链呈现全球化趋势。
可以说,中国最大最全的供应链正是在不同历史阶段或主动或被动的适应结果。这是其他国家或地区很难去复制的。
4
英国著名的供应链专家马丁·克里斯多夫曾说,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从企业内部协同,发展到企业间协同,再到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组织形态的优化企业淡出市场,供应链概念也已从早期企业层面的管理科学,逐步演化成中观层面、宏观层面的产业及经济组织形态,成为影响行业、产业、区域经济乃至国家经济决策的重要战略。
因此供应链不仅得到了企业的重视,也逐步受到了国家政府层面的支持。
来源【企业推广】自媒体,更多内容/合作请关注「辉声辉语」公众号,送10G营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