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推广

Hi, 请登录

APP推广:这5大转化策略,95%的人都用错了

转化率优化策略没效果,有可能是因为你是为了转化而转化,并不是以用户为中心进行转化。

如果你只是为了提升转化率而进行优化,那你纯粹是在为你自己优化。

刚开始你可能会尝到“为转化率而优化”的甜头品牌策略的实施,但是从⻓期来看的话,这种缺乏持续性的方式终究会让你付出代价。而如果你是围绕用户进行优化,用户就会变成品牌的拥护者,而做到这一点,你必须要遵循诚实、一致性、透明化的理念。

以用户为中心进行优化,转化率自然会提升。这要求你能够辨别并避免在自己的网页上,运用不道德的和以转化率为中心的优化/交互策略。

用户为中心和以转化为中心有什么区别?

回想你第一次了解到CRO(Conversion rate optimization,,转化率优化策略)的场景,你可能是不经意间浏览到一篇⽂章,上面展示了一些如何运用内容去影响用户转化的⼩技巧。但随即你会惊讶地发现:有些策略是在故意诱导用户进行转化,却没有给用户提供任何帮助。

不管面对什么样的转化率优化策略,你首先应该质疑的是:这对用户有帮助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可以认为这个策略是以转化为中心的。

以转化为中心的策略会带来一系列的后果。事实上,有研究表明这类策略“会对用户的购买行为或者用户的支付意愿造成负面影响”。

以转化为中心带来的后果

仅仅以转化为中心的优化策略会带来如下后果:

而以用户为中心的优化策略,则会带来完全截然相反的结果。甚⾄有调查显示:“86%的消费者愿意为更好的用户体验付更多的钱”,这进一步说明了以用户为中心的重要性。

以用户为中心的好处

那么,以用户为中心能带来什么好处呢:

接下来我们看一些常用的转化率提升策略,看看哪些是以转化为中心,而哪些是以用户为中心的。

5个不一定适用于用户的转化率优化策略制造紧张感

总结:营造稀缺感或者进行限时促销的正确方式是:给予用户相对⾜够的时间,以便他们能在信息充分的情况下做决定,也可以为用户提供库存相关的信息(需要保证信息是真实的)。

制造紧张感能有效地引导用户进行支付——前提是要运用得当。然而有些品牌喜欢利用这个策略来向用户施压,从而实现转化。

如果你在运营一个持续数天或一周的促销活动或者限时优惠品牌策略的实施,这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这个时间范围给予用户⾜够多的机会来进行决策,也能让他们享受到实际的优惠——双赢。

但有些⽹站不这么做,⽐如说:你可能会看到有的⽹站在提供这样的“限时优惠”。

除了像“专属”和“优先特权”这样的误导性⽂案外(⼤家都很清楚每个打开这网页的⼈都能看到这个优惠),OptinMonster(一家市场拓展服务商)只给你150分钟使用这个折扣。

(1)这个策略能帮助到用户吗?

这可是75折——优惠⼒度真的很大!用户确实能从中受益,但同时也意味着被迫在一段极短的时间⾥去做一个是否要购买的决定。

试想一下:你上司让你调研一下公司有哪些转化率优化⼯具可以使用,并且出具一份报告。在150分钟之内,完成所有必须的调研步骤并输出合格的报告,这现实吗?

那这个时候你需要:

⼯作邮件的平均响应时间一般是1.87个⼩时,这意味着等这个优惠结束了,你可能都没收到你上司的回复。像OptinMonster这样的公司也明⽩这一点。

事实上,他们就是不想让用户过多地思考或者去跟竞品对⽐,他们只是想让用户感到“害怕错过”,这样用户就会冲动消费。

(2)如何以用户为中心利用稀缺感?

看看亚马逊的做法:

亚马逊很好地营造出了稀缺感,同时⼜对用户提供了帮助。它在网页上写明了库存仅剩两件——对于用户来说,这⽐随意的倒计时标识要更有意义。

利用报价影响购买行为

总结:仅仅诱导用户购买昂贵的方案,并不意味着你未来能得到更多的利润。对任何公司来说,让用户感到后悔都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给予用户他们当下所需要的,未来等他们收⼊渐涨,再向他们推销更贵的东⻄。

用户需要了解你的报价,有很多展示报价的方式能提升转化率。但有些转化率优化策略更侧重于转化,而非用户。

看看Neil Patel(一家市场营销代理商)的做法:

“先列出你最贵的方案”这个想法源于一个心理学理论,即在不确定的情况下,通常会选择我们所面临的第一个选项。

研究表明:不管用户的心理价位是怎样的,他们往往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查看报价页面的前两个选项。因此,Neil推荐你先列出最贵的方案,实际上是为了让更多⼈注册时填写最高的价位,这样就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多收⼊。

(1)这个策略能帮助到用户吗?

如果你最贵的方案对于用户来说并不是最好的,那这个策略当然毫⽆帮助,同时对你自身也可能毫⽆帮助。我⻅过太多客户花高价购买某个⼯具的“尊贵”套餐,最后只发现购买的套餐远远超出他们的实际需求。

如HubSpot所说,如果用户流失率很高,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产品不契合市场需求。当用户购买了比实际需求更全面(也更贵)的服务时,品牌本首会受到损害,并且用户通常也会退货。

初期的销售额看起来会很喜⼈,但这无法平衡掉用户流失造成的损失,对于订阅服务商来说这点尤其明显。

另外一个转化率优化的“最佳操作”则是把你提供的选项之一高亮为“热门”或者“推荐”。通常来说,这些方案应该是基于每个顾客的需求量身打造的。那么,在不知道用户实际需求的情况下,⽹站怎么能把具体的方案推荐给每个⼈呢?

我们来看看Box(云服务代理商)的一个例⼦:

Box在这⾥用了极其多“以转化为中心”的优化策略,包括在实际价格旁边展示了一个更高的划价,这利用了心理学理论——锚定效应。

Box并没有解释那个更高的价格是什么意思,是正在促销吗?还是说这两个价格分别表示⽉度费用和年度费用?要么就是他们没能解释清楚划价的意思?要么他们展示划价只是为了让旁边的低价看起来更有诱惑⼒?

锚定效应更应该在做促销,或者需要跟别的报价选项进行⽐较时使用。不过Box在这个⻚面上最突出的策略,是他们商务方案上的“最热⻔”标签。确实,这能帮助用户作出更明智的决策——如果这个标签真实的话。

太多的品牌会把这样的标签随意地标在利润最高的套餐上。

看看是如何利用这个⼿段的:

有多⼤的可能性会让最贵的套餐恰好就是他们最受欢迎的套餐呢?不太可能。(如果真是这样,难道他们不会在“最受欢迎”的套餐之上提供更全面的选择吗?)

(2)那该如何正确地运用这个策略呢?

首先,报价时保持诚实。其次,解释清楚为什么该方案最热⻔或者受到推荐。

举个例⼦,你可以像下图那样标明选择该套餐的用户⽐例:

利用弹窗进行引导

总结:使用弹窗时,需要确保你的弹窗清晰、强相关、有帮助、有礼貌(不会让用户感到羞耻)、易于关闭。

弹窗⽆处不在,部分原因是因为有些市场团队的考核指标仅仅是他们带来的潜在用户数——而非潜在客户转化为实际顾客的数量。

下面是来源于OptinMonster的一个例⼦:

(1)这个策略能帮助到用户吗?

只有在弹窗的内容具有相关性、及时性、可用性时,这个策略才能帮助到用户。然而,通常来说,企业运用这个策略只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这种情况下,弹窗就会造成⼲扰,并且打断用户的消费行为。

让我们再仔细看看这个弹窗上的点击按钮:

知道什么对于用户来说毫⽆帮助吗?那就是让他们在关掉弹窗的时候感到羞耻,这种设计和⽂案同时也会妨碍用户找到/点击退出操作。

对于退出弹窗,也是同样的道理——弹窗内容需要具有相关性、及时性、可用性(即使这样可能也还是不够:有⽂章就质疑退出弹窗根本没用)。而退出弹窗对用户来说可能更具有⼲扰性,尤其是有些⽹站根本就没有明显的。

“关闭弹窗”按钮:

试想一下,现实⽣活中某个商店对你做了如下事情:当你准备离开时,有销售拦住你说:

试看结束,如继续查看请付费↓↓↓↓
打赏0.5元才能查看本内容,立即打赏

来源【企业推广】自媒体,更多内容/合作请关注「辉声辉语」公众号,送10G营销资料!

相关推荐